欢迎光临橙果MALL-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首页  >  新闻详细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活力持续激发

发布时间:2024/11/20 0:00:00 来源:

  中央企业是国家创新链条的关键枢纽,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骨干中坚。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释放推动央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强烈信号。

  据了解,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持续优化监管机制,出台务实管用举措,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全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央企业是国家创新链条的关键枢纽,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骨干中坚。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释放推动央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强烈信号。

  据了解,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持续优化监管机制,出台务实管用举措,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全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夯实基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相关工作,央企科技创新呈现积极变化。

  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深地塔科1井挺进地球深处……中央企业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制高点,在“卡脖子”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攻克短板。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央企获奖108项,数量再创新高。

  “近年来,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柔性直流、大电网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全面推进科技改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启动实施第一批15项“任务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央企研发投入累计超过8.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0%。截至2023年底,央企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00余个、科技人才174万人。

  突出融合,产业创新加力提速

  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一批创新成果正加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国产大飞机、大型邮轮投入商业运营,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持续壮大,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培育……

  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

  央企超过70%的资产都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等传统领域,相关领域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国宝武所属宝钢股份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探索钢铁制造智慧化转型变革路径,硅钢智慧工厂实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劳动效率提升超45%。

  强化协同,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对央企战略规划、体系建设、力量组织和资源配置的统筹协同,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领域建设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遴选22家“链长”企业,有组织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介绍,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产业试验等创新链全过程中,带动网络、终端、芯片、仪表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已牵头306个5G国际标准,申请5200件专利。

  中国石化科技部总经理卞凤鸣表示:“在国务院国资委部署下,近年来我们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特别是2019年以来,联合10多家企业组建碳纤维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资源攻坚关键技术,有力推动我国碳纤维技术产业‘强起来’。”

 破立并举,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一体推进,力争到2030年推动中央企业实现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倍增,原始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顶尖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明显提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位阶和作用明显提升。”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据了解,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国资央企将在四方面聚焦发力。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坚。在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科研仪器等领域加快攻坚。高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强布局。

  ——聚焦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深化与高校院所、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集群式发展,加大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并购力度,加快培育启航企业。发挥央企创投基金作用,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聚焦激发创新活力,持续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完善“顶格、管用、解渴”出资人支持政策,健全精准化、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支持企业用好股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政策,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做细做实容错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将切实强化央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健全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力,加快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相关工作,央企科技创新呈现积极变化。

  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深地塔科1井挺进地球深处……中央企业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制高点,在“卡脖子”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攻克短板。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央企获奖108项,数量再创新高。

  “近年来,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柔性直流、大电网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全面推进科技改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启动实施第一批15项“任务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央企研发投入累计超过8.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0%。截至2023年底,央企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00余个、科技人才174万人。

  突出融合,产业创新加力提速

  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一批创新成果正加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国产大飞机、大型邮轮投入商业运营,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持续壮大,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培育……

  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

  央企超过70%的资产都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等传统领域,相关领域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国宝武所属宝钢股份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探索钢铁制造智慧化转型变革路径,硅钢智慧工厂实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劳动效率提升超45%。

  强化协同,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对央企战略规划、体系建设、力量组织和资源配置的统筹协同,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领域建设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遴选22家“链长”企业,有组织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介绍,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产业试验等创新链全过程中,带动网络、终端、芯片、仪表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已牵头306个5G国际标准,申请5200件专利。

  中国石化科技部总经理卞凤鸣表示:“在国务院国资委部署下,近年来我们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特别是2019年以来,联合10多家企业组建碳纤维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资源攻坚关键技术,有力推动我国碳纤维技术产业‘强起来’。”

  破立并举,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一体推进,力争到2030年推动中央企业实现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倍增,原始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顶尖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明显提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位阶和作用明显提升。”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据了解,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国资央企将在四方面聚焦发力。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坚。在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科研仪器等领域加快攻坚。高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强布局。

  ——聚焦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深化与高校院所、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集群式发展,加大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并购力度,加快培育启航企业。发挥央企创投基金作用,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聚焦激发创新活力,持续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完善“顶格、管用、解渴”出资人支持政策,健全精准化、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支持企业用好股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政策,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做细做实容错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将切实强化央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健全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力,加快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联系我们

  •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 联系电话:010-68709919
  • 邮       箱:zhonghui@niita.cn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3号楼

官方微信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Rights Reserved ICP证: 京ICP备2021031015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544号